探尋非遺技藝,傳承工匠精神

發布時間:2025-07-16動态浏覽次數:10

圖1 活動結束後集體合影

為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伟德国际1946官方网2322105032團支部于7月12日下午舉辦了以“探尋非遺技藝,傳承工匠精神”為主題的活動。從了解曆史淵源到親手制作,再到将作品贈予親友分享,這場沉浸式體驗不僅讓成員們領略到傳統工藝的精妙,更深刻體會到非遺文化傳承的意義

圖2 老師講解、演示整個過程

活動伊始,成員們利用網絡資源了解掐絲琺琅曆史資料——這項起源于元代的工藝,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它以銅為胎,用細如發絲的金線掐出花紋輪廓,再填入五彩琺琅釉料,經高溫燒制後呈現出寶石般的瑰麗色澤。我們圍坐在工作台前,仔細傾聽老師的講解“掐絲”絕活:鑷子輕夾銅絲,手腕微轉間,圖形的輪廓便躍然闆上。演示的“點藍”同樣讓人贊不絕口,細小的釉料顆粒在水的調和下,竟能暈染出漸變的天青色,恰如《髹飾錄》所載“色如晴空,潤若凝脂”。

圖3 成員們體驗掐絲過程

圖4 成員們體驗填塗釉料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當成員們真正上手時才發現看似簡單的填色步驟,需要屏息凝神控制料厚度。成員制作的圖案雖僅有巴掌大小,但完成描摹、掐絲等全套工序卻花了近小時幹更是到第二天才真正的完成。團支部書記董雨晴表示:我們原以為三小時就能完成的作品,實際上不包括晾幹和封膠就花費了近五個小時很多同學因為手抖導緻絲線偏移不得不返工重做,這種“與材料較勁”的過程,反而讓成員們對“工匠精神”有了具象認知

圖5 所有成員的成果展示

活動最後,同學們将精心制作的琺琅杯墊裝入特制錦盒,有的準備贈與自己的好友,有的打算作為長輩壽禮。不僅如此,同學們還将活動照片分享在社交圈,希望引起更多人興趣這種自發傳播恰是非遺活态傳承的最佳注腳——當傳統工藝以親民姿态融入現代生活場景,那些曾被束之高閣的文化記憶,便重新流淌在人際交往的溫暖脈絡中。

通過沉浸式非遺體驗,不僅讓成員們感受到傳統工藝之美,更搭建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橋梁。未來,支部将繼續開展系列傳統文化體驗活動,讓非遺技藝在青年群體中煥發新的活力。

     圖文:宋仁慈、董雨晴

編輯:單雨祺

初審:孫莞 二審:楊旺林 終審:周志輝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