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引力與宇宙學團隊參加第八屆江蘇省物理春季學術會議

發布時間:2025-05-17動态浏覽次數:10

202559日至11日,第八屆江蘇省物理春季學術會議在東南大學九龍湖校區隆重舉行。本次會議不僅彙聚了江蘇省内衆多高校的專家學者,還吸引了來自省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青年科研人員,圍繞物理學前沿課題深入探讨,共話學科發展的新趨勢與新方向。會議涵蓋12個物理研究方向的專題報告,我院引力與宇宙學團隊的師生參加了引力與宇宙學分會場的學術會議。

10日上午,在東南大學焦延标館,常凱院士作了關于二維材料的大會報告,曹臻院士則圍繞黑洞與宇宙射線展開精彩講解。多位學術領軍人物相繼登台,為與會師生指明各自領域的發展方向與研究前沿。

10日下午及11日上午的引力與宇宙學分會現場,來自南京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揚州大學、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東南大學、濟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國内知名高校與研究機構的學者與學生們齊聚一堂,分享在引力與宇宙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團隊的樊炜老師、陳超老師、周孝嚴老師及碩士研究生徐安源同學作學術報告,充分展現了本團隊在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與學術積澱。以下總結他們的報告:

樊炜老師的報告題為《帶質量的标量場的天球散射振幅》。天球全息是一個平坦全息框架,其中的帶質量振幅的計算比較困難。經過不斷研究,樊老師獲得了一個帶質量的三點天球振幅的解析表達式,進一步研究其質量趨于零的極限,發現相應共形算子的共形量綱必須滿足特定的值,而這些特殊的共形量綱值也出現在天球全息的廣義共形初級波函數以及代數中,這意味着天球全息中的共形量綱、流代數和無質量極限存在某種未知的奇妙聯系。

陳超老師報告的題目是《聯系暴脹與再加熱的橋梁:手性引力波的研究》。宇宙起源問題一直是人類試圖理解宇宙如何形成的重要課題,陳老師的研究緻力于分析早期宇宙中手性引力波信号,以探索暴脹階段與再加熱過程之間的聯系。該研究揭示了手性引力波的産生機制,為宇宙起源模型的實驗檢驗提供了新的理論視野。

周孝嚴老師的報告題為《倒希格斯勢中的自發引力标量孤子》。在以往的研究中,如Einstein-Klein-GordonEKG)理論,為構建規則的自發引力标量孤子解,往往需引入違反能量條件的phantom場,代價是其質量為負。周老師的研究表明,通過在EKG理論中引入倒希格斯的标量勢函數,可以在不使用phantom場的前提下,獲得帶有正質量的規則孤子解。這一結果為構建更具物理意義的自發引力标量孤子提供了新的理論路徑,也為理解引力與标量場相互作用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徐安源同學的報告題為《雙零模拟下Bronnikov-EllisBE)蟲洞的動力學研究》。該研究以可穿越的BE蟲洞時空為背景,通過引入常規标量場與phantom場的脈沖擾動,對蟲洞結構在不同激發條件下的動力學演化過程進行了數值模拟。研究發現:在常規标量場脈沖主導的情形下,蟲洞結構最終坍縮形成黑洞;而在phantom場脈沖主導時,蟲洞喉部發生分裂,演化為兩個類德西特時空區域,表現出膨脹行為。進一步研究還表明,通過調節常規标量場與phantom場脈沖的入射時序,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實現原本分裂的蟲洞喉部的臨時縫合,為延長蟲洞的可穿越壽命提供了可能的理論方案。

他們的精彩彙報受到分會現場的同行師生們的關注和熱議,這不僅是一次寶貴的學習與交流機會,也體現了本團隊在相關領域的持續進步,更為未來更深入的交流與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1:樊炜老師在報告中發表最新的研究成果




2:陳超老師在報告中發表最新的研究成果

                                                               

                


3:徐安源同學在報告中發表最新的研究成果



4:周孝嚴老師在報告中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