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下午,濟南大學張宏升教授和北京師範大學郭敏勇副教授應邀在我校文理大樓1146會議室開展學術報告,報告分别由我院周孝嚴老師和李振老師主持。
在本次學術報告會上,首先由張宏升教授帶來題為《黑洞原子》的精彩報告。張老師以細緻而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向大家介紹了黑洞原子的相關研究内容。他巧妙地将黑洞的多種物理特性與我們熟悉的原子特性進行類比,分析了極端dilaton黑洞的束縛态和散射态,證明其可以完美模拟一個原子。
在報告中,張老師重點介紹了通過研究原子中電子波函數狀态,如何類比分析黑洞的束縛态波函數,進一步推廣至極端dilaton黑洞的研究。他系統性講解了波函數的散射、能帶結構等方面的性質,并以此探讨極端黑洞的本質特征。此外,張老師還簡要介紹了其在克萊登機制、黑洞視界奇點以及弦論等領域的最新進展。他結合具體實例,詳細講解了在解析和數值求解方程過程中的方法與思路,并耐心解答現場師生提出的各種問題,使聽衆對相關前沿課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短暫休息後,郭敏勇副教授為大家帶來題為《近視界偏振——從偏振圖像揭示黑洞自旋》的學術報告。郭老師首先從“什麼是吸積盤中等離子的偏振”入手,通過展示兩張著名的黑洞圖像,生動地講解了黑洞的基本性質及其與吸積盤等離子體之間的内在聯系,使在場師生對其研究内容有了直觀認識。
接着,郭老師詳細地說明了吸積盤如何産生偏振信号、這些信号如何傳播至地球,以及我們如何通過觀測這些偏振信息反推出黑洞的自旋等物理參數。他進一步分析了在接近黑洞視界的位置,不同吸積盤條件下的偏振信息将呈現一緻性,這一發現揭示了黑洞本身的本征性質。在講解過程中,郭老師逐步剖析各類公式的物理意義,引導大家理解如何将理論計算與實際觀測相結合,開拓了理論與實驗交叉研究的新視野。
在交流互動環節,現場師生踴躍提問,圍繞黑洞輻射機制、噴流形成、數值模拟精度等多個方面展開了深入探讨。兩位專家之間的觀點交流與精彩回應充分展現了他們深厚的學術功底與卓越的科研能力。本次學術報告不僅為我院師生提供了與前沿科研接軌的寶貴機會,也激發了廣大師生的科研興趣,進一步推動了學院學術氛圍與科研水平的提升。
圖1:張宏升老師講述不同黑洞在極端條件坍縮的情況
圖2:郭敏勇老師在問答環節與師生互動